我们都知道,良好的听力是宝宝掌握“语言”这门技能的必要前提,如果听力受损,那会影响宝宝的一生。9月25日是国际聋人节,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,袋鼠麻麻就跟大家聊聊: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听力。
家长护理不当也是致聋因素
导致儿童听力障碍的原因有很多种,除了遗传、疾病因素之外,家长护理不当也可让宝宝的听力受损。
1、掏耳不当
很多家长有给宝宝掏耳朵的习惯,但你知道吗?在大多数情况下,耳屎是不用掏的,它对保护宝宝听力有一定好处,而且它可以随着头部的震动以及口腔地张合而自行脱落。
人之所以能够听到各种声音,是通过各种声波传进耳朵,引起鼓膜震动来实现的。而耳屎能阻止尘埃、小飞虫等异物进入耳朵,起到保护耳道和鼓膜的作用。同时,耳屎还兼具“消声器”的作用,它能减弱超强声波的冲击,比如打雷、爆炸等,保护鼓膜免受伤害。
此外,耳屎具有一定的油腻性。如果在宝宝洗澡过程中,不小心将水弄进了耳朵,它还能发挥发挥“水来土掩”的作用,防止脏水的侵袭,进而降低中耳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几率。
看到这里,你也许会问,“如果耳屎太多对宝宝也没什么影响吗?”
当然不是啦!
如果耳屎积存过多,甚至塞满了耳道而又不能自行排出时,也会带来负面影响,比如妨碍听力,造成不完全耳聋,诱发感染及耳鸣等。对于这种情况要怎么处理呢?你可以用小苏打溶液,每2~3小时滴1滴入耳内,每天3~4次,待1~2天后耳屎变松软,到医院请五官科医师冲洗耳道或帮助取出。
袋鼠麻麻在此提醒各位妈妈,千万不要在家强行给宝宝挖耳屎,否则很容易损伤外耳道,造成外耳道炎或耳疖。如果一不小心,还有可能造成 “鼓膜穿孔”,使宝宝的听力受损。
2、让宝宝躺着喝奶
给小宝宝喂奶时,如果妈妈不注意姿势和体位,比如说让宝宝平躺着喝奶,也可能会损害孩子的听力。
人体有一种结构组织叫做咽鼓管,它是连通中耳腔与咽喉的通道。但在婴儿时期,咽鼓管比较平直,而且管腔宽而短。如果妈妈让宝宝平躺着喝奶,一旦发生呛咳,奶汁很容易经过咽鼓管呛入中耳而引发中耳炎,而中耳炎是损伤宝宝听力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因此,妈妈在给宝宝喂奶时最好采用坐姿,用一只手的手臂内侧支撑宝宝的头部,另一只手放在乳房乳晕上。像这样:
给宝宝喂完奶后,要让宝宝身体直立,头靠在妈妈的肩上,轻拍和抚摩后背,帮宝宝打嗝,以排出吞入的空气。
3、捏鼻子灌药
对于宝宝生病后不愿意吃药的情况,想必大多数家长采用的都是“捏着鼻子硬灌”的方法。但这种方法会让宝宝挣扎哭闹,很容易导致鼻腔分泌物或者药水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,引发中耳炎。
此外,宝宝的鼻腔比较娇嫩,如果家长捏鼻子的力度控制不好,还会损伤宝宝的鼻粘膜和血管。
4、滥用抗生素
宝宝长到6个月以后,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并消失,但自身的免疫系统却还未发育完善。因此,从这时起很容易感染某些疾病,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。为了让宝宝尽快康复,家长会选用庆大霉素、链霉素、新霉素等退烧、抗菌药。
但你知道吗,这些氨基糖柑类抗生素药有致耳毒性,对儿童的听力损害很大,药量过多会导致耳聋,终生无法恢复听力。如果孩子对药物过敏,即使按正常剂量使用这类抗生素药也会产生耳毒性。
因此,宝宝感冒时,家长应尽量避免使用氨基糖柑类抗生素药。如果必须要使用,应在医生指导下,综合小儿体重、药物使用安全剂量等因素来确定服用量。在服药后,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,一旦发现患儿对声音反应能力差,立即要停止服药,并及时就诊。
如何发现宝宝听力有异常?
3岁以前是大脑接受语言及听觉刺激最敏感、可塑性最强的时期,如果在这一时期听力出现问题,势必会影响孩子的语言、智力及心理等多方面。因此,及时发现宝宝听力障碍并及时采取干预手段,对孩子健康成长非常重要。
尽早发现孩子听力异常的两种方法:
1、根据儿童听力发育特点来判断
0-3个月:观察听觉反射
对于这个月龄的宝宝,如果给予60dB以上的声音时,如大声关门、拍手或开大音乐声音等,他的双臂会突然向内屈曲。如果宝宝此时正在睡觉,遇到突然声响会觉醒、睁开眼睛,这就是医学上说的觉醒反射。
4个月-1岁:观察听觉反应
对于这个时期的宝宝,如果你问他“灯呢",他会把头向声源方向转动。此外,还会对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,并开始“咿呀学语”,会发出“ pa.pa”、“ma.ma”的声音。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不具备这些能力,那么就要引起警惕了。
1岁-1岁半:看对名字的反应
这个年龄段的宝宝,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会回头,会对大人在隔壁房间的呼唤做出反应,能说出单字词,如:妈、爸、灯、果、车等。
1岁半以上:看语言发育情况
1岁半~2岁的宝宝能说两个字的短语,如:不要、吃饭、尿尿、喝水等。而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,要观察他能否说出短句、短儿歌,能否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思,能否听到大人的指令后完成简单的任务,是否于常常要求别人重复说过的话,是否喜欢把音乐或电视的声音开得较大等。
如果发现孩子在不同的阶段未能作出相应的反应,或者虽然到了学龄期,但说话总是口齿不清,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等,则需立即前往医院检查。
2、进行听力筛查
听力筛查能客观判断宝宝的听力是否正常,目前我国已经广泛开展了新生儿听力筛查。此种筛查是通过耳声发射等电生理学技术,在宝宝出生后自然睡眠或安静的状态下进行的客观、快速和无创的检查,一般5~10分钟就可以完成。
一般来说,宝宝在出生48小时以后,要接受初次听力筛查。如果没有通过初筛,也不能说明宝宝听力一定有问题,还有可能是由环境噪音或耳道堵塞等原因所致。因此,要在42天左右接受复查。如果42天复查仍未通过,要在3个月左右进行听力诊断性检查。
通过听力筛查后,家长仍要继续关注宝宝的听力和语言发育情况。因为在孩子的发育过程中,急性传染病、耳毒性药物、中耳炎和噪音等诸多因素,都会影响宝宝的听力。所以,如果家庭条件允许,在宝宝6岁前,应每年给他进行一次听力筛查。
如何预防儿童听力障碍?
1、怀孕前:要有计划妊娠
相关专家指出,导致儿童听力障碍的因素中,先天性因素占60%。因此,夫妻双方要有计划怀孕并做好备孕工作,比如怀孕前要戒烟、戒酒,生活作息要规律,做好孕前检查等。
无论夫妻一方或双方有家族遗传性耳聋史,最好都要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,同时进行染色体和遗传基因的检查,查清遗传规律,提出预防措施,降低新生儿耳聋的几率。
2、孕期:要避免感染
人类的听觉器官从怀孕第3周开始发育,到孕3个月时,鼓膜形成。孕5个月时,中耳的听小骨及鼓室的发育也初步完成。胎儿满六个月时,就有听力了。
如果准妈妈在这一期间感染了巨细胞病毒、疱疹、弓形体病、风疹、梅毒等,宝宝听力受损的几率非常高,尤其在怀孕初期的2-3个月内。因此,准妈妈一定要做好孕期保健工作。如果生病了,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。若必须用药时,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并禁用耳毒性药物。
此外,妈妈在给宝宝进行音乐胎教时,不要将传声器直接放在肚皮上,最好离肚皮2cm左右。音乐要选择轻柔、优美、舒缓的,音量要保持在舒适的范围内,每次胎教的时间也不宜过长。
3、出生后:预防感染性耳聋
感染性耳聋多是因为宝宝感染了某些疾病,如流脑、乙脑、麻疹、水痘、猩红热、流行性腮腺炎等所引起的。因此,要按时给宝宝接种疫苗,积极防治各种急慢性传染病。
一旦患病,要尽早确诊,及时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,适当选用血管扩张剂、维生素、能量合剂、皮质类固醇等药,以争取恢复听力。
袋鼠麻麻有话说:
3岁以前是孩子大脑接受语言及听觉刺激最敏感、可塑性最强的时期。如果在这一时期发现孩子听力异常,一定要尽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。越早对孩子进行治疗,听力康复的效果就越好。
![]() |
|
![]() |
总部 |
18651513637 | |
![]() |
无锡总店 |
13013609299 | |
![]() |
无锡九院店 |
18651513637 | |
![]() |
无锡五河店 |
18351583121 | |
![]() |
无锡万科店 |
18921271889 | |
![]() |
无锡四院店 |
18018390330 | |
详细地址>> |